“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与“以结果为导向”是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课程采用案例引导的启发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法。教学整合构建教学资源,重构教学内容,力求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课堂教学不仅限于课内时段,也包括了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后进一步讨论。研讨课选取的案例主要结合同学们的生活,科研工作,突出爱国主义、工程(或工匠)精神、工程师伦理责任与国防安全教育等思政元素。
1.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并掌握信息与大数据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相应的伦理问题;
2)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信息与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3)确立“大众的安全、健康与福祉”是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培养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内容:
1) 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史、特点及社会影响;
2) 信息安全问题、信息与网络空间伦理;
3) 电气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
3.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引导--课堂讨论与分享-教师总结-课后思考”一系列闭环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培养他们的高阶能力。
4.教学流程
(注:研讨课连续上课,一次上 3节,每节课50分钟,课间有同学继续讨论自愿放弃休息)
1)课前环节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资料查阅及分析总结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在“思源学习空间”(我校课下教学平台)与班级微信群内发布公告,公布课前预习内容,本节课的主题及需要同学查找的资料。
学生活动:完成课前预习及典型案例资料的查找。
2)课中环节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组织分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运用工程伦理准则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A.教师引导 (30分钟)
(1)教师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史,特别是我国信息技术的成就;
(2)教师介绍信息安全的法律和法规;
(3)教师给出引导案例(网约车安全问题/App过度收集信息/人脸识别滥用等),说明信息安全问题无所不在、无人不有,引发学生的高度关注;
(4)利用“雨课堂平台投票功能,调研学生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态度;
B. 讨论案例一发布与研讨 (20分钟)
(1)播放视频:“无所不知”的外卖公司?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视频反应了哪些社会现象? 外卖公司有哪些行为违反了工程伦理准则?
注: 学生6-8人一组讨论,每组有1人负责记录与整理讨论结果
教师组织各组轮流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6个小组中一般选取3个小组,每组3分钟。每组每节课发言人需要轮换,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C. 讨论案例二发布与研讨 (20分钟)
(1)教师介绍案例“军工项目资料被间谍盗取案”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们学校也有很多军工项目,作为参与科研的研究生如何树立安全意识,防止科研资料被间谍窃取而造成国家损失?”
(3)教师组织各组轮流发言(6个小组中一般选取3个小组,每组3分钟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D. 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案例 (15分钟)
(注:学生主动发言或者教师点人发言,主动发言同学有课堂成绩加分)
(1) 信息安全方面案例; (2个)
(2) 大数据伦理问题案例; (2个)
E. 角色扮演或分组讨论 (30分钟)
(注:各班讨论课是轮流上课,因此需要各小班话题不同,教师临时选取避免学生事先准备而影响公平性)
(1)话题一 角色扮演 (备选,实际上课选一个)
问题:采取怎样的措施,我们可以避免个人信息泄露而造成的人身与财产损失?分别从用户/手机制造商/监管部门/工程技术人员这几个角色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角色分配:1组/2组 --用户 3组--制造商 4组/5组工程技术人员 6 组 --监管部门
(2)话题二 分组讨论(备选,实际上课选一个)
问题:“互联网+ ”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会带来怎样的伦理问题?如何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分为医疗、教育、体育、餐饮、影视、物流、购物、交通方面等等,也可以小组自选话题方向)
(3)话题三 角色扮演(备选,实际上课选一个)
问题:信息时代人们在网络活动中留下丰富的信息,从政府部门、电网公司(或电力资源平台)、电力或网络技术人员及用户个人四个方面来分析,如何能保护信息安全?
角色分配:1组/2组 --用户 3组--电网公司 4组/5组工程技术人员 6 组 --政府部门
话题四 分组讨论(备选,实际上课选一个)
问题:大数据时代,数字身份困境有哪些?网络应当实名制还是匿名?实名制与匿名制各自的伦理考量有哪些(即各自的利弊)?
F.研讨结果的展示/交流/评选 (20分钟)
1)各组按抽签顺序派一位同学发言,将自己组的讨论结果分享展示。在规定时间内讲述结束后本组同学可以补充,其它组同学可以提问或者质疑。
2)各组发言结束,小组为单位投票选出3个最佳小组,助教登记。
G. 教师点评 (5分钟)
教师针对各组发言情况做点评。表扬创新观点与或提示发言的不足之处,促进同学进步。
H. 教师总结 (10分钟)
(1) 马云对数据安全的发言(面对时代的新问题我们应当具有探索精神);
(2)强调“公众的安全、健康与福祉永远是工程师的首要责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提出大数据创新科技人员的行为规范,期望同学们严格遵守各项规范。
注:课堂小组研讨与发言质量,学生的表现及小组评选结果等数据由助教和教师记录并给出本次研讨课的课堂成绩。
3)课后环节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社会现象,以实现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
教师活动: 发布课后思考题“微信朋友圈中涉及伦理问题有哪些?你建议如何改进?”
学生活动:利用“思源学习空间”与班级微信群发帖,进行在线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