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精选

课程教案

发布时间:2023-04-23   点击:

《浮雕语言研究》教案

202212


《浮雕语言研究》课程安排在研究生第一学年秋季学期,共64课时,4个学分。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辅导相结合,把科学研究与艺术表现的有关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引入课堂教学过程。课程中可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要求学生阅读有关书籍,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答疑和辩论。该课程主要针对艺术类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开设,也可以适当接收具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其他学科研究生。

一、教学目标

知识点掌握与能力培养:让学生了解浮雕表现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与提高学习者分析形体与整体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和发展学习者的空间思维能力、造型能力及制作与表现能力。

学习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调研、讨论等方式,学习浮雕表现的流程和创作规律,熟悉浮雕艺术的审美方式,提高造型表现能力,最终完成一件完整的浮雕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塑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及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观,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与综合能力。

学科定位与建设方向:交大的美育传统深厚,从唐文治、蔡元培校长到钱学森校友都对美育提出独到的见解并付诸实践,交大人传承不辍、砥砺创新。该课程依托学科规律并发挥专业特色,将美育传统引入课程思政实践,以美育丰富课程体系和校园生活,让科学与艺术之美浸润校园,化育人心。

二、课程思政

在项目的前期阶段,改进课程设计,依托本校特有的美育传统和课程思政元素,将“西迁精神”等学生熟知的,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引入课堂教学,突出价值引领作用。有意识地注重精神审美的培养、艺术价值的评判、传统文化的传承、爱国情怀的启发以及创新思维的构建等隐性思政教育的内涵,让学生自然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通过潜移默化,而非硬性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探索。

课堂及实践过程中,在“文化、艺术、科学”交叉融合的理念指导下,基于我校多学科优势及行业背景,将人才培养的知识领域由侧重艺术审美转向对人文、艺术、科技发展的全面关注。重构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科技应用类课程,优化课程设置注重知识、素质、能力培养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和实践应用能力,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做好课程的教学设计,按照创新应用型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基于我校多学科优势及行业背景,将人才培养的知识领域由侧重艺术审美转向对人文、艺术、科技发展的全面关注。不仅要了解和掌握浮雕表现的材料语言、基本特征,包括浮雕创作的表现方法、具体步骤及创作过程,还要优化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科技类知识点。

教学难点:二维表现(草图)向三维表现(浮雕)的转换过程,需要树立空间意识,掌握空间压缩的概念及方法。结合现代数字媒体艺术,拓展雕塑创作的表现维度,实现学科交叉融合。

四、教学策略

本课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实践探索。需根据美术类课程的专业要求,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特定的创作形象,并通过浮雕创作来了解艺术的基本规律与审美方法,实践三维空间压缩的塑造方法,感受材料语言的独特魅力,表现浮雕艺术的特色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课程设计中通过大量经典浮雕图片的赏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审美与鉴赏能力。

按照创新应用型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赛教结合、工学结合、中外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将创作理论深入到艺术实践之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创产品设计及国内外相关展览竞赛活动,通过项目带动学生创作实践,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再通过教改成果展览等方式,让艺术作品感染受众。

参考教材与资料

[1]叶庆文.雕塑艺术.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2](德)阿道夫·希尔德勃兰著.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潘耀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

[3]()葛塞尔著.罗丹艺术论.傅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苗祥瑞.浮雕艺术.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5]周利明.美术与世界.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

[6]梁思成.中国雕塑史.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知识拓展: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浮雕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一般地说来,为适合特定视点的观赏需要或装饰需要,浮雕相对圆雕的突出特征是经形体压缩处理后的二维或平面特性。浮雕与圆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相对的平面性与立体性。它的空间形态是介于绘画所具有的二维虚拟空间与圆雕所具有的三维实体空间之间的所谓压缩空间。压缩空间限定了浮雕空间的自由发展,在平面背景的依托下,圆雕的实体感减弱了,而更多地采纳和利用绘画及透视学中的虚拟与错觉来达到表现目的。

与圆雕相比,浮雕多按照绘画原则来处理空间和形体关系。但是,在反映审美意象这一中心追求上,浮雕和圆雕是完全一致,不同的手法形式所显示的只是某种外表特征。作为雕塑艺术的种类之一,浮雕首先表现出雕塑艺术的一般特征,即它的审美效果不但诉诸视觉而且涉及触觉。与此同时,它又能很好地发挥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圆雕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和对象,譬如事件和人物的背景与环境、叙事情节的连续与转折、不同时空视角的自由切换、复杂多样事物的穿插和重叠等。平面上的雕凿与塑造,使浮雕可以综合雕塑与绘画的技术优势,保持手法上的多样性和多样化。二维空间中的透视缩减,陪衬主体形象的背景刻画或虚拟,使浮雕的塑造语言比之其它雕塑尤其是圆雕,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同时也不失一般雕塑的表现性。在充分表达审美思想情感的基本创作原则之下,浮雕的不同形态各有艺术品格上的侧重或表现的适应性。一般地说,高浮雕较大的空间深度和较强的可塑性,赋予其情感表达形式以庄重、沉稳、严肃、浑厚的效果和恢弘的气势;浅浮雕则以行云流水般涌动的绘画性线条和多视点切入的平面性构图,传递着轻音乐般的平和情调和抒情诗般的浪漫柔情。


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

设计目的和说明

理论概述及名作赏析

1.讲解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意义,概述课程内容。

2.启迪跨学科思维训练思考。

3.制定分组计划、互评方式等细节。

4.经典作品赏析

5.结合课程思政和课堂建设的需要,引导学生选择积极阳光、健康向上、弘扬真善美的题材内容,并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主旨进行艺术创作。

带学生走进浮雕的世界。了解浮雕创作的流程及浮雕表现语言的艺术魅力。

创作构思及调查研究

1.制定各环节完成的时间节点。鼓励学生从发生在身边的,最为熟悉且利于调研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切入点进行创作构思并搜集相关资料。

2.要求学生进行调研分析和创作构思,寻找创作灵感。

3.分组进行讨论。最后在老师指导下确定设计构思方案。

挖掘独特校史资源和美育传统,系统深入的体会浮雕的创作过程。  

草图设计和设计讨论

1.学生根据调研结果写出2-3个设计文案,画出不少于三张草图。

2.集中讨论,鼓励同学们积极互动,对设计文案及草图进行评价和讨论。

3.确定方案并画出系列草图,写出创作构思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浮雕创作及后期效果

1.根据草图进行浮雕泥塑再创作,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进展情况进行单独辅导并讲评,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按照浮雕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审美习惯进行创作。

2.创作完成后进行石膏翻制或者其他形式的硬质材料转换完成作品。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感悟创作过程,激发创新担当的家国情怀。

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创作感悟和对表现题材的领悟与感受,掌握浮雕表现的空间压缩和塑造方法。

结课作业要求

提交1-2件构图完整、塑造深入的浮雕作品,同时提交设计草图及心得体会。

择机举办艺术实践展览。

作品最大边距不小于30cm

六、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

本课程重视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理解,在理解后表现。着重考查学习者理解与掌握浮雕语言的艺术性和表现技巧、整体观察与表现能力、艺术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期末评分以提交作品为打分依据,同时应参学生学习态度及日常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总评成绩由作品成绩、过程作业提交情况和考勤情况等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考勤及纪律10分,构思立意、调研报告、手绘草图、主题讨论、发言次数等考察点最高35分,创作实践阶段的泥塑小稿、泥塑完成稿、完成过程、材料转换等考察点最高45分,实践成果提交阶段的艺术效果、完整度、创作心得等考察最高10分,展览阶段的人气好评、转发点赞、观众互动等综合考察点为加分项,相应加1-2分。







 课程负责人 苗祥瑞


 202212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