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体系中最高的概念是道。《道德经》中,每每讲到宇宙本原、讲到万物规律,讲到“玄之又玄”的道,总会伴随着一个形象,那就是母亲。道是大象无形的,是高深莫测的,但母亲不是。那为何老子要拿母亲的形象来阐释他的道呢?因为母亲具备“道”所特有的养育、生化之德,母亲是生命之根源,她创造生命,抚育生命,具有最高的伟大品德。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母亲具有守护子女的本能,正如“道”庇护着世间万物。
例1
【第六章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道虚无莫测,永存不灭,称为“玄牝”,“玄牝”之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连绵不绝地永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一章原文】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译文】天地开始的时候,把它叫做“无”;万物的母亲,把它叫做“有”。
【第二十五章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译文】有一个东西,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它无声无形,它做圆周运动不受其它东西左右,永不停止,可以称作万物的母亲。
《道德经》中母亲的形象出现过很多次,第六章最典型。有的学者对第六章的解释十分高深玄妙,但其实这章就讲了一个道理,母亲的伟大,以及对母亲的尊重。
首先,解释下这章的勤字。“勤”字的本意是尽、完的意思,用之不勤意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意思。而“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牝就是女性的生殖器,指代母亲。而前边这个“谷”恰恰也是对女性生殖器形象的描述。所以这一章在讲生命的产生。阴阳相合是生命的本质,但生命是女性孕育生产的,是从牝、谷产生的。所以道生万物就跟人的生命产生的道理是一样的。有人戏称骂娘是我们的国粹,这种行为真的不好,试想,连母亲都不懂得尊重,连生命都不懂得敬畏,还能尊重什么?敬畏什么?在我们传统文化中,这是很神圣的概念,老子用“神”“玄”等来形容女性,这也是《道德经》中最高的概念,只有在形容“道”的时候才用过。所以关于母亲,关于生命是绝不能够亵渎的。谷神不死,意味着母亲的精神永存,传统文化中再也没有将母亲形象拔高到此境界的。
为母则刚,慈故能勇,这是对母爱的礼赞。近日河南地区水灾泛滥,造成无数损失,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天灾无情,人间有爱,河南郑州荥阳市一处坍塌楼房下,一名婴儿被困一天一夜后获救。救援队在废墟中找到了已经遇难的母亲。亲属说“她在最后一刻把孩子托起来并抛到安全地带”。这种母爱平凡却伟大!2008年汶川地震的一位母亲,救援队员发现的时候,她已经没有了呼吸,却双膝跪地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确认她已经死亡之后,救援人员走向下一片废墟,这时一个队长突然意识到什么,返身跑回来,发现母亲的身下护着一个孩子。人们把孩子救了出来,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有母亲的身体庇护,毫发未伤。他躺在一条小被子里,被子里有一个手机,是妈妈留给他最后的爱:“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如果在危难之际帮一把,这叫做善良;但是在生命面前,用自己的死换你活下去,这叫做母爱。母亲的伟大在于,为了爱子女,她可以付出一切,包括生命,这叫慈,故能勇。
第六十一章有云:“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牡是指男性,牝是指女性,是拿生殖部位作为替代的,因为这是最明显的区分标志。大国者下流,就像河一样,善于处下,最后都汇入大海。天下之交为万物的终点,终点也是母亲,生命的起点和终点都与母亲有关,母亲的伟大贯穿生命始终。《道德经》首章有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之说,这一章是在说世界的本源,根本性的道,“母亲”的形象也出现了。天地开始的时候无形状,混沌一片,无法定义,所以叫做无。等到天地分开,群星列阵,有了形状所以叫做有,这时候万物生成,所以我们把有称之为万物的母亲。第二十五章也是讲宇宙本原、万物生成的,依旧有母亲的形象。《道德经》中任何伟大的事情,都会出现母亲相关的形象。文化,先有文本再内化于心,《道德经》这样的传统经典,将母亲抬高到与道同等的地位境界,任何人通过学习都会加深对母亲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这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这一力量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成为我们的精神源泉。言外之意就是,一种文化如果没有对母亲的敬畏和尊重,其他方面都会崩塌。
例2
【第五十二章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译文】天下万物都有本原(即道),作为万物的母亲。认识了作为万物之母的道,就能认知万物;认知了万物,就能坚守作为万物之母的道。这样终身都没有危险。
【第二十章原文】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我总和这些人不一样啊,我把奉养大道看作是最珍贵的行为。
第五十二章是讲万物是有母亲的,这个母亲就是“道”。宇宙万物都是像母亲一样的道创造的,母亲太伟大了,生命太伟大了,值得我们敬畏和尊重。道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具体的事物都拥有具体的规则,了解了普遍规律,才能了解万事万物的具体规律,比如说茶有茶道,花有花道,练武有武道,下棋有棋道,了解了普遍的道,也就更能够了解这些具体事物间的规律与规则。了解了具体万事万物,才更能够尊重和崇拜这个道。道和万事万物的关系,就像母子关系,我们了解了母亲,才能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就更应该去爱护母亲,守护母亲。母亲有守护子女的本能,就像“道”会守护万物一样,以道佑之,以道护之,这样我们做事情才能没有危险,没有失败。
二十章是老子的自画像,也是老子对得道者的画像。最后一句话是我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是按照道的规则去做的,在道面前始终是婴儿、赤子的状态。这表示对母亲的依赖,大家都把枝节末叶的身外之物当作自己追逐的目标,我的目标却是世界大道。
《道德经》这本书最早是用楚国的文字刻成的。老子的出生地,无论是河南鹿邑,还是安徽涡阳,当年都属于楚文化的地盘。楚文化属南方文化,与北方推崇“刚健”“自强不息”的风尚相比,楚文化更偏于“阴性”,崇尚“阴柔”。同时楚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生殖崇拜,因此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母亲、对生命就更加尊重。有一尊雕像叫大地母神,她出土于奥地利的小城镇维伦纽夫,这尊女性的雕像,有两万五千多年的历史。只有十一厘米高,脸被头发遮住了,看不见,可是和养育生命抚育生命相关联的部位凸显得非常的明显,所以把它叫大地母神,它标志着我们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时期,就是生殖崇拜。生殖崇拜的正能量是什么?是对母亲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
在《道德经》中,每当遇到高贵伟大的事情,母亲的形象就会出现,在《道德经》中母亲是与最高概念——道,相并列的。在中国的神话很少有自生神,我们传统神话中的神,都是拥有某种能力的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成神,并非生而为神。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连神话也是如此。那么人间最大的神,就在我们身边,她是母亲。因为神和上帝,并非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母亲。尊重母亲、敬畏生命,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一定会随着经典,化入灵魂,融入思想。只有日积月累的阅读和学习,才能从中受益。经典就像夜幕中的群星,在黑暗的时候给我们指引以前进的方向。所以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智慧,充实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精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