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定位是什么,换句话说,这本书是给谁看的。前文中说,这本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总结概括了老子对别人请教问题的回答。所以,了解前来请教老子的都是什么人,就能找到老子著书的目的。通读《道德经》,可以把老子对面的人归为这三类:士、王、圣。
第一类人——士,这个阶层在西周就出现了。在政治层面上,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几乎与庶人相接。在文化层面上,士是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代表着智慧,属于社会的“精英”群体。春秋末年,礼崩乐坏,伴随着等级制度的瓦解,士阶层失去生活保障,同时诸侯争霸对“软实力”的需求,使得他们凭借智慧优势一度“走俏”,平民阶级也希望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实现阶级跃进,士阶层实力崛起。老子作为知识和智慧的象征,士阶级慕名而来请教。第十五章,老子说善于做“士”的人应该拥有这样的品格:“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善于领导的人一定是谨慎小心、严肃严谨、温暖温柔、厚道淳朴、旷达宽容、和光同尘。第六十八章,老子劝告士人不能耀武扬威:“善为士者不武。”士人不能凭着自己的知识、地位就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越是有智慧的领导人越是谦虚平和。第四十一章,老子按照境界格局将“士”做了分类:“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 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所以最有智慧的做法,就是听到了正确的大道便及时去行动。
第二类人——王,国家最高的统治者,也是老子劝诫最多的人。老子重视王的地位,第二十五章将王与道和天地并列,充满人文色彩:“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老子在此肯定了王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希望侯王能够坚守大道。有人会怀疑诸侯王来请教老子的故事情节,是否为杜撰?其实通读《道德经》之后就会发现,很多章节都是老子与侯王交流,对侯王提出建议的场景。第三十二章有:“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第三十七章有:“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说,坐在我对面的诸侯王,我给你讲一个道理,你要是能够坚守朴实无华的道,万物百姓都能够自然安定,服从跟随你。第三十九章“侯王”出现了三次,老子想要劝告王:“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做王的人一定要懂得“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道理,要时常用“孤寡不谷”提醒自己,否则国家就难以治理,侯王也会面临被推翻的下场。
第三类人——圣,圣的繁体字是“聖”,在“王”上边加个“耳”和“口”,所以“圣人”就是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又会说话的“王”,老子认为的“圣人”就是一个好的领导者,是“士”和“王”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所以老子多次提到圣人,第二章有:“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八十一章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经常用天地的形象来说明人应当效法天地之道,几乎每一次讲完天道之后,紧接着就是圣人之道,例如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说明老子认为圣人所作所为最为接近天道,是每一个人,每一个领导者都应该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
这三类人——士、王、圣,是老子交谈的对象,由此可以推断《道德经》并不是所谓的“弱者哲学”,而是关于领导学本质的经典,老子给各类各级的长官讲治国之道、为官之道、人生之道。白岩松曾评价,如果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四分之一《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老子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个领导者,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得道之人,成为圣人,《道德经》中的智慧俯仰皆是,翻开这本经典的同时就是充实自我,提高修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