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精选

如何阅读《道德经》

发布时间:2023-04-16   点击:

如何阅读《道德经》。阅读每一本书都有不同的方法和技巧,《道德经》也不例外,读这本经典,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序言、目录、正文、重点。


首先,每一本书的序言会交代成书背景、论证方式以及创新之处,《道德经》的序言就在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很多人翻开《道德经》看到第一句话,觉得晦涩难懂,然后就合上了,其实第一句话就介绍了这本书的“传道方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言说的道,便不是恒常的道;可以定义命名的名,也不是恒常的名。这两句话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道可道,非常道,因为,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规律性的道,因为语言作为表达工具是有局限性、片面性的。道本身是无限的,说出来就有限了,本身是变幻莫测的,说出来就具象化了。相比于西方哲学更加注重求真的结果,中国哲学更加突出悟道的过程,老子传道的方式就是将哲学理念寄托于具体的形象,引导读者从形象中领悟他的思想。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老子就寄托于天地7;讲柔弱胜刚强,老子寄托于草木16;讲善利不争,老子说上善若水8;讲大象无形,老子寄托于风41。诸如此类,老子善于将高高在上的哲学拉回到人间,用生动的形象,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他传达的大道,这是他独特的传道方式。

那么老子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哪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任何事物都有“有”和“无”两个方面,老子在认识到“有无相生”的同时,创造性、突破性地提出,“无”才是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人有肉体,也有精神,肉体是有,精神是无,如果没有了“无”,那就是一具行尸走肉。风,大象无形,但是力量无尽,摧枯拉朽。中国文化中也处处体现“无”的作用,如音乐“大音希声”,绘画“无画处皆成妙境”,园林设计讲究“风花雪月”的虚景。“无”的作用在生活中处处体现,也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老子认为在“有”和“无”这对矛盾中,“无”是主要矛盾,却常常被人忽视。

老子从宇宙初始给我们讲有无的道理,“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开始的时候,我们把它叫做无。你没办法对它定义,它没有形状,一切东西都看不清楚。等天地分开了,群星列阵了,我们看得清楚了,就叫做有,“有,名万物之母”,把它叫做万物的母亲。你说我们小孩从小读这样的书会是一个什么感觉,一遇到一个高大上的东西,母亲的母字就出现了,他老读这样的书,当然会对母亲有一种尊重,有一种敬畏。6202552

在《道德经》中,每当遇到高贵伟大的事情,母亲的形象就会出现,在《道德经》中母亲是与最高概念——道,相并列的。在中国的神话很少有自生神,我们传统神话中的神,都是拥有某种能力的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成神,并非生而为神。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连神话也是如此。那么人间最大的神,就在我们身边,她是母亲。

所以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脱离开有和无两个方面,我们从有的方面观察的是它的边界,从无的方面观察的是它的妙处,因为大家都看不到,这两者合到一块来理解,那就叫做玄。水平已经蛮高了, 把有去掉,更多地关注这个无的作用,因为它是经常被大家所忽略的,看到这个无的作用就是玄而又玄,这是理解这本书重要的途径和门户。


其次,是《道德经》的目录,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一章老子提出世界本原是“无”,以及“有无”这对范畴的关系,以此思路引出认识万物的重要方法——辩证法。万事万物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有正必有反,有黑必有白。所以第二章的六对矛盾便是《道德经》的目录。为什么说是目录,就是一个简要的概括,提前列给大家看,后文中就有详细阐述的内容。


有无相生,要认识无形之物的重要性,我们看十一章就有关于有无的详细解释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现在我们骑自行车不是也有车辐条吗,车辐条插在什么地方,插在车轴里,车轴中间是空的,无。它要是实心的你就没办法做到这一点了,古代车的辐条更大,车轮大嘛, 木的铁的,插到车轴里边,中间是空的,正因为它空,所以才有车轮的转动,才能有车的具体的使用。当其无,有车之用,有无相生吧。

第二个例子,“埏埴以为器”。埏埴,坯土,陶器,将黏土拍成型, 做成器皿的样子,然后放到火里去烧。干吗呢?装食物装水?这个中间是空的呀,当其无,有器之用。中间是空的,你才能盛食物盛水。此为第二个例证。

第三个,“凿户牖以为室”。户,门户;牖,窗户。以前有很多类似窑洞那种的凿出来的房子,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房子,有的部分是什么?棚啊,地啊,墙啊。可是我们用的是中间无的部分,这房子中间是实心的, 我们怎么住进去?第三个例证,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所以总结,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你看这两个,后边这两个字加一块不就是利用嘛,我们利用这个词的来源,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看见这杯子吧,外边是的部分,中间是的部分,正因为有的部分我们才能用中间的部分。反过来也一样,中间“无”的部分有用,空的部分有用,“有”的部分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了,这两者能缺一个吗?有和无能缺一个吗?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它都不成立。这是老子讲的第一层,告诉我们有无相生。

那么我们沿着这个方面再玄而又玄,往更高的方面追寻,我们发现什么问题呢?你看中国很多的艺术里边的理念强调的不就是有无相生吗?你看中国文人画,它不把它画满,它要留有空白,甚至有的留得多了叫马一角、夏半边了。画一角画半边,中间空的。你去问他的时候他会告诉你, 你别看我这留着空白,这个地方不是空白,这叫什么?这地方涌动的是元气,什么是元气?无形。我这个叫无画处皆成妙境。我这个叫计白当黑, 我这个叫虚实相生,你看虚实相生,不就是有无相生里边延续出来的,你看中国的园林不也是这样吗?妙在什么地方呢?中国园林不仅强调实景, 更强调的是虚景,风声,雨声,月影,花影,有无相生。所以大家知道中国的文化讲究悟,这一个有无相生是一个哲学上普遍的规律和道理。在很多的方面里边都明确地表现出来,苏东坡讲腹有诗书气自华,你看不见, 但是人的气质在。你真的有这样涵养之后,大家能够感觉到,这不也是一个有无相生吗?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和易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大家想不是这么回事吗?世界上有难和易吗?不得相比较吗?什么是难?什么是易?我觉得这事容易极了,我们大家不用准备。你把它当作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你根本就瞧不上它。很多容易的事情也会做砸了。我想做一个难事,现在做的事情太没意思了,我这人是干大事的人,世上的难的事情交给我,我才能解决。不要吹这种牛,想要做难的事情,做大事,先从小的事情做起,从容易的事情做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练出本事。这是老子讲的难易相成的道理。我们用哪一章来说明这是一个纲要。在后边哪一章具体论述这一点呢,我们来看一下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图就是谋划,你要谋划做一件难的事情,你怎么做呢?怎么练习?你要从容易的事情做起,不要眼高手低,“为大于其细”,你要想有大的作为,要从小的事情做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看习近平给北京大学的那些学生讲话时,就引了这样的话。因为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讲,这是很好的一个鞭策与警醒。

既然讲到第六十三章了,那么我们就拿跟它相邻的第六十四章接着讲,你看这个话,因为这个是在讲同一件事情,拿第六十四章大家都熟悉的话,把这个问题就说得更加清晰明确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不是从易事做起,从小事做起,这不就是量变质变规律的形象的表达嘛。这也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规律的东西,我们不能够去违背它,按照这个来做,结果会是什么,所以你看第六十三章里边这句话讲的,“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有修养有作为的人,包括一个好的领导者,不是老给大家强调大的目标。终不为大,一个一个具体的目标完成,最后不就达到一个那样的结果吗,一步一步来。所以我们强调的是,你看老子在这里边强调的是,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终不为大,终能成其大。

长短相较,长短其实就是得失了,得到与失去的利害关系也是相比较存在,唐代杰出的纵横家,赵蕤 (ruí)写了一本奇书叫《长短经》,讲的就是得失、是非这些长短关系。第五十八章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大家先看一下第四十四章。你看前面这三个问句,哪个好?哪个不好?名与身孰亲?名利和我们的生命比起来,哪一个更重要呢,身与货孰多?我们的生命和我们追求的财富比起来,哪一个更珍贵呢?是应该拿我们的生命, 拿我们的健康去换这个财富?我得到得越多,我觉得越好?还是你应该反过来再来思考一下另外一面的问题?大家看下边这个不就在讲得失吗。得与亡孰病,得和失哪一个损害更大?我们大家当然认为失去的损害大了, 事实上不是那么简单。所以这个就是你要站在一个对立统一的哲学的高度来衡量的问题了。所以下边这两句话非常有警醒作用,甚爱必大费。对名利追求过分了,过度地追求溺爱、喜爱,一定让我们耗费巨大,甚爱必大费,甚至搭上命。多藏必厚亡,拼命积累财富,到最后反而失去得更多, 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内,厚亡,厚不就是大的意思。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所以我们应该知足,应该知止,知足不辱,才少了那么多的屈辱,知止不殆。知道到什么时候该停止了,这样才能没有危险,没有失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可以不辱,知止才能不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杨虎城在陕西主政的时候,把他行员办公的地方就改名叫止园。止园宾馆,出处就是这四个字——知止不殆。

你再想之前鸿星尔克、贵人鸟这些国货品牌援助河南洪灾的例子,自己都要破产了,捐款数目却超过那些在中国赚的盆满钵满的企业。鸿星尔克的老总说过,创业初期仓库被洪水淹过,造成很大损失,自己被雨淋过,所以想为别人撑伞。这样的格局和境界是十分难得的,人们纷纷去抢购国货产品,导致库存严重不足,网友调侃道:“没有货就算了,你寄个吊牌过来,衣服我自己缝。”中国人的温良是刻在骨子里的,你帮我,我就会回报你。

高下相倾,善于处下、注重根基,第三十九章有:“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如果没有这个本,没有这个基会怎么样,就倾倒了,你看这不就是这个字的意思吗?高下相倾,倾倒的意思。所以不管我们居于什么样的高位,我们知道都要以下为本,还有要善于处下。所以我们做事的时候要谦卑,善于处下,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等等,这样才能真正居上。所以道家有一个词被人给玄妙化了,这个词叫太上。第十七章,有这个词太上。大家觉得这个词应该很高大上了吧?都是被太上皇误导。大家看太字的写法,你看这个字非常奥妙,我们中国人认为大就已经不得了了,伟大嘛,大而为之神嘛。可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比这个大还多一点的念什么字呢?所以这个点放在下面,善于处下,才能真正居上。第六十六章里边有一句话,欲上民,必以言下之。你要想站在上面,领导好下面这些人, 在语言上一定要谦逊。不要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指手画脚。原来是这样高与下,他在这里边把大家熟悉的用的这些词,都能够结合到生活之中,讲出这一对概念里边的深刻的智慧。

音声相和,是说这有差别的东西合到一块才能形成一种和谐。就像音和声是不同的,才能形成和谐一样。所以有人讲,听音乐就知国之兴衰。因为中国的文化各个方面都是相互渗透的,哪怕在讲音乐里边,他也可以蕴含着治国的领导的为人处事的思想与智慧。我们很多人不就是不允许人有不同意见吗?你同意我的,咱们就是好朋友,不同意我的就是敌人。像山谷一样善于容纳不同,才能达成和谐状态,第十五章有:“旷兮其若谷。”

帮助秦始皇成就霸业的李斯,他曾经说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秦始皇当政后,本打算驱逐异国侨民,但是李斯就用这句话来劝谏,泰山不让弃一粒土壤,才有如此顶天立地之大。江河对细流均吸纳归己,才有无底之深。作为一国之君,不拒绝任何黎民百姓的追随才昭示他的贤明大德。他想说国土本不分界,百姓也不分族群,只要归顺于我们,都应该将他们妥善安置,这样有志之士都会慕名而来。于是始皇收回逐客令,开始广纳贤才,终成一代霸业。

各位知道,我们这一辈子进步,从朋友那儿得到的远不如从敌人从对手那得到的多!因为你有对手,有敌人,你经常想他会怎么批评我讽刺我?我得努力地弥补,我得不断地进步。你看这朋友天天关心你,算了, 别干了,那么努力干吗,不用努力了,咱们都是朋友,以后什么事我罩着你好了。坏了,都把他给坑了,所以我们讲不同的人,包括不同的食材、不同的调料一样,不同的人,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你都允许他发声,形成的最后的统一才是一个真正的和谐,就像音和声一样,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把利益放在后面才能站到前面,第六十六章有:“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五十一章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在《道德经》里边,前和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对非常有智慧的概念,什么事情呢?如果我们做事情想要站在前面,领着大家,你必须知道什么东西你得放到后面,你才能把前边这个位置站得住,坐得好。讲前和后,我们用《道德经》里边三章的内容来解释它。第六十六章,欲上民,必以言下之,这好理解。我们现在要说的这句话是第三句话,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话讲得太好了。你要想站在前边,领着后边这些人做事,你要想成为他们的核心,真正的领导者,大家认可的, 你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面,你才能够居前。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边,要先人后己。你站在前排,位置优越,有什么利益, 你要先抢的话,后边人抢不过你。可是别忘了后边那么多人,什么好处、利益都抢在自己手上,后边人有的就离你而去了,更多的就起来把你推翻了。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所以范仲淹后来就把这句话演化为在《岳阳楼记》里边,成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就是讲前后相随吗?

再举第七章为例,老子先给大家一个形象,形象不能证明问题,但是他能说明问题,天长地久。不是我们用的成语吗?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天地为什么会存在这么长久?因为它没有自己的利益,不为自己的利益而活,以其不自生,它只给我们提供条件,阳光、雨露、土壤,让万事万物在天地之间自由生长,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下边开始讲,他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样的,所以一个有智慧的有修养的领导者,圣人,做事的原则。三句话,后其身而身先。这不是在讲前后,而是说越是把自己利益放在后边,反而越能走到前边。大家往前推你,往高举你。外其身而身存,越是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才能有更好的存在状态。第三句话,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也一样,好的领导者也一样,懂得做事智慧的人也一样。你说各位谁没有私心,天下哪没有私心的人呢。可是一个人什么事只关照自己的私心, 凡事私字当头,什么好处利益都拼命抢,都抢在自己手上,这样的人最后能满足自己真正的私心吗?你别看他抢得凶,失去得更多。所以老子说你看这天地和这有智慧的人,不就是因为他们无私吗?做事情把自己利益放到后边,所以才更好地成就了他们的私心,越往后退,利益上越往后退, 反而最后越被大家推到前面。你事业发展大了,当然水涨船高了,不就因为他们无私吗?所以才更好地成就了自己的私心。这个事情太玄妙了,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是在讲前后的这种怎么摆正这个位置的思想与智慧。

天长地久,是我们常用的美好祝愿,为什么人们都希望天地长久存在呢?正是因为天地无私,给予万物生存成长的条件,空气雨露和土壤,却不要求任何回报,人们自然感念天地的恩情,希望天地能够永远存在。老子认为有智慧的领导者也应该如此,效法天道,付出却不争抢,如此才能得到人民敬畏信服,这才是长久之道。

再举第六十七章为例,这一章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老子这本书的确是在回答人问题的时候写的。把这些东西答案概括、总结、提炼、升华,为什么?你看这章的开头就讲,天下皆谓我道大,大家都说我把道讲得太大了,太宽泛了,大家把握不住了。然后我拿形象给他来类比,我说这个道像水,他说不像,故不肖,我拿什么给他比,他都说不像。我说这个道像风,他说也不像。大家都知道当自己的儿女遇到危险的时候,做母亲的都会挺身而出,你要有这样的一种情怀,有灾难有困难的时候,你当然会挺身而出,你有这种使命和责任感,这样才是真正的勇敢。一曰慈,慈故能勇。二曰俭,俭故能广。我觉得这个老先生的确是对咱们中国人了解很深刻。你说咱们中国人有没有致命的弱点?随着我们文化本身就有的这样的一种弱点,跟文化相伴随的。我们中国人好面子,好虚荣,喜欢攀比,这是随着文化本身就具有的。一个人浪费糟蹋的是自己的福分!一个国家浪费糟蹋的是国家的福分。你这个国家没有培养出这种节俭之风,你还想广?广就是长久持续嘛,能有福分吗?所以老子第二条就讲,二曰俭,俭故能广,你要培养出这种节俭之风,节制之风,你这个国家才能长久地持续地发展。这个家也是一样,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他就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三宝中两个讲过了,大家看第三个是什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什么叫成器长呢?成器、成长。你有什么样的一种示范作用、垂范作用、模范作用,你才能帮助大家成器成长?比如你做一个家长,你怎么帮助自己的小孩成器成长呢?你作为一个王,一个士,你怎么帮助底下这些人,大家成器成长呢?不敢为天下先,有利益放到后边,先人后己,有这样一种胸怀、这样的一种素质、这样的一种模范作用,你才能够让其他的下面的这些人,下属也罢,儿女也罢,有一个好的榜样,你才能帮助他们成器成长。所以你看我们这三章,第六十六章,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七章,后其身而身先。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还有什么好说的!你看他讲的前后相随的意思,不就是把怎么样定好前后的位置,什么时候该前,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因为你有这种责任,有这种使命。什么时候该后,先人后己,遇到利益的时候,先人后己,有好处的时候懂得让。所以我们经常讲一句话叫大道至简,经常会说,真传一句话,假传才万卷书。所以我们立足一本经典,把它吃透,哪怕是一章,你把它琢磨透了,其中哪怕有一句话对你一生有重大影响的话,那么它就能量无限了。

这六对矛盾是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想的具体运用,每一对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智慧。作为目录,也可以说是提纲,这六对矛盾都能够在后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内容,这也是“以经解经”方法的应用。

所以老子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家不习惯站的那个角度,他站在那一点,告诉大家,他所看到的。和我们内容中正面的东西结合起来,这两者的结合才能达到一种更高的思维的水平。黑格尔把他的思维的方式,哲学的思维方式概括为三个字——正反合。正面看反面看合起来看,正反合。你看老子讲的不也是这样吗?都是我们大家习惯站在这边,他告诉我们站在那边看到的东西应该具有的智慧,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合起来,那才是天下最杰出的最有智慧的思维方式。有没有这句话?就是刚才你说的,从一个整体合起来看问题才是一个最高的这种思维的方式,天下最高思维方式,有没有这个概括?有。大家在第二十二章里边找一下,看能不能找到这句话,抱一,为天下式。一是什么?一就是阴阳两个方面,抱一不就是把两个方面合起来嘛。为天下式。最杰出最有智慧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抱一为天下式。


再次,是《道德经》的正文。第一章是序言,第二章是目录,那么第三章自然而然就是正文的开始吗?不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所以首章肯定是要介绍“道”。反观第三章,已经开始落实到统治者具体应当怎么做,怎么治国,不宜作为正文的开篇。通读全文,只有第二十五章可以放在正文首章的位置:“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也是《道德经》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章。因为老子在这个道的形象里边概括进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内容,把道看作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所以第二十五章一开始就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这个东西,它是在天地之前就浑然产生而存在的。寂兮寥兮。你看这个寂寥,佛家叫做空,道家叫做无,或者说叫寂寥,都在讲这样的一个意思。也就说天地产生在这个世界存在之前,有一个混茫的,无边无际的,不可以名状的那样的一种存在的状态,所以叫有生于无。现在从根本上来讲,道是这样的一种不受任何东西左右的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它自己运动不受其他东西的左右,它有自己的轨道,有自己的规律,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是圆周运动。所以我们经常讲圆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一个存在。就像元素周期律所揭示的规律。我们当然不能认为在老子那个时候,已经预测到了元素周期律这么科学的内容,但是他讲道的运动的轨迹是圆周运动,讲这个世界,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样的一个道理。周行而不殆。殆就是失败,一直这样,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并不是说先有道这个概念存在,老子是说有这样的一个东西存在,它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寂兮寥兮,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我老子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字,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我勉强给它叫做道。强名之曰大,是说大道泛兮若汪洋,大象无形,这不都是在描绘道吗?这个大是无边无际,广大。道的存在是无边无际的。强名之曰大,大曰逝。这开始运动起来,道运动起来,往远行,所以逝曰远。我们以为这个道离我们越来越远,有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这样感觉。这个好事情为什么离我们越来越远?我要了解的事情怎么觉得好像越往深了究,越迷茫,这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大曰逝,逝曰远。就像我们练毛笔字一样,一开始觉得进步很快,突然觉得中间不仅没有进步,怎么好像还退步了。远去了感觉。别着急。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其实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复。有些事情看似走远,其实又会回到我们身边。远曰反。比如说我们经常讲一个事儿,叫天人合一,以为这个天离我们很远,天大。天远去,以为很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什么叫天人合一?人。大家天天看到这个人,人不就是一个合规律合目的的一种存在。用哲学家的话说,每一个人本身其实都是一个天人合一的这样的一个小的宇宙。我们看到这个世界,哪怕是一个动物,一个植物,这其实都体现了这样的一个大的道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有这样的一则故事,一个小孩老觉得父母对她的爱不够,要离家去寻找爱。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某一天,不知不觉地又回到了家门,看到母亲在那倚门等待,此时春晖尽在母亲的眼睛里面。很多人老是想以为走得远才能寻找到的东西,其实不就是在身边吗,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所以哲学家经常讲这个叫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运动都是反复回到出发点的运动。你看在两千多年前,在《道德经》里边用这九个字所阐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深刻的道理——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域中有四大,宇宙之中有四件东西最珍贵最宝贵,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所以我们说《道德经》里面充满了一种人文的色彩,把人和天、地、道并列。天大、地大,所以我们首先要敬天畏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下面这段话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耳熟能详的一段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前面这九个字,这是一种搭天梯的语法,出发点都是人。

人首先要效法学习大地的精神,厚德载物。所以你看咱们中国人长辈教导晚辈的时候,常用的两句话,第一句话,你做人要厚道,厚德载物。第二句话,你做人要地道,厚德载物。大地常常被人称作“母亲”,就是因为大地养育、承载着一切生灵,为我们提供生存繁衍的场所,也包容着我们的索取与破坏,这是它对我们最宽厚的品德。老子此处以大地的形象,向人们展示厚德载物的品格。厚道的人看起来愚笨,却是最高级的聪明,厚德载物也会带来福报。“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丢失了一匹马,是岐山下的三百多个老百姓捕获了这匹马并且把它分吃了。官吏追捕到这些人,准备绳之以法。秦穆公说:“有道德的人是不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的。”不但没有追究这件事,反而请他们喝酒。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那三百个人听说秦穆公被晋国军队围困,个个拿着武器,为秦穆公拼死作战,用来报答秦穆公当初让他们食马饮酒的恩德。于是,秦穆公俘获了晋侯,回到秦国。秦穆公万万没想到,几年前的善举竟然拯救了自己的生命。所以做人要厚道,将心比心、厚道待人才能共赢。

地法天,人也要效法学习天的精神——自强不息。老子为何选取天的形象来说明自强不息呢?前文说过,天体运行是内部阴阳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外部力量的干涉,此为自强;昼夜更替,四季轮转,天体变化永不停歇,此为不息。因此将天作为自强不息的象征,在合适不过。很多人觉得,道家与自强不息这个词连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道家不是倡导消极无为吗?没错,道家核心思想的确是无为,无为的内涵是“不妄为、不多为、有所不为、顺势而为”,可见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相反,要做,要做的合乎大道。我们熟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章)也恰恰出自《道德经》,从细微处做起,自强不息,最终方成大事。

天法道,人要效法道,敬畏道。何为道?道是宇宙的本原、万物运行的规律,落实到人心中便称之为信仰,也叫良知。儒家对良知做了诸多规定:孟子认为良知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在此基础上,王阳明提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他为良知增添了天理本体的含义。而老子却从未与我们明说,何为信仰,何为良知,以及人应该如何效法大道。他只有一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我们便能明白,其实所谓对天道的信仰,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依据。做事依照自己的本性,并尊重外物的本性,自然而然,就是对道的信仰和遵从。庄子也有“绝迹易,无行地难”,消除客观痕迹多容易,但你能不愧心吗?

所以,学《道德经》,学国学,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找回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运动中,逐渐湮灭掉的我们民族的信仰,天道,天理,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人应当学习天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德,而好的领导者更应该奉行天地之道,只有不断进取、自强不息才能为人民、为百姓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只有心胸宽容、海纳百川的领导者才能得到百姓真正的认可和尊重。

人道应该效法天道,敬畏天道。那么这九个字加一起叫什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九个字加一起就叫做道法自然。自就是本该,然就是如此。道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把外面这个世界叫大自然,它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所以各位学《道德经》,学国学,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其实就是要找回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运动中,逐渐湮灭掉的我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的信仰,天道,天理,良知。这样做才能够和这个世界和天地和谐相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首先,道是宇宙的本原,它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无边无际,不可名状。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从不以外物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是独立自由的,是永不停息的。老子说,我也不知道它的名字,既然要传授给世人,那就勉强称其为“道”吧。因为道的运动无休无止,离开原有的位置渐行渐远,但最终一定又会回来。宇宙之中有四种最重大的东西,而王是其中之一。所以,人要效法学习大地的精神,厚德载物;也要效法学习天的精神,要自强不息;天地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并生成万物,而道,却永远是它自然而然的状态。这一章介绍了“道”的三个层面:宇宙本原——“可以为天下母”;万物运动的规律——“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人生的信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第二十五章应作为正文的第一章,从这一章开始阅读能够更深入直接地理解老子的“道”。

最后,是老子强调的重点。老子希望世人领会的思想,都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强调,以表示重要性。

第一种强调方法是“首尾呼应”,例如第八章强调不争的重要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二十二章强调“曲则全”的处事方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种方法是“正反对比”,将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加以比较,高下立判,突出重点。例如第二十二章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第二十四章就提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以此强调“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重要性。再例如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如果做到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就能勇敢担当、长久成长,相反,如果做不到,那么结果就是“死”。

第三种方法是“重复强调”,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例如周恩来总理认为《道德经》中最有价值的十二个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也分别出现在第二章、第十章、第三十四章、第五十一章、第七十七章,并非排版错误,而是老子有意识的重复,以达到使人重视的目的。

以上,是学习《道德经》必须要了解的三个问题。选择合适的版本,了解《道德经》书名的渊源,以及老子独特的论证方式,就可以正式开始《道德经》的学习。《道德经》是我们接触老子博大精深哲学思想最为直接的途径,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之后,将会从这本经典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得到为人处世的智慧启发,必然受益无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