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关于《道德经》的版本问题。《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作于何处?或刻于竹简,或书于绢帛。竹简绢帛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最普遍的书写工具。没有便利的印刷技术,因此人们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就只能依靠传阅、抄写,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抄错、抄漏、改动的情况,这也导致了流传至今的《道德经》版本众多且差别较大。为其做注解者,更是数不胜数,其中还包括四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可见《道德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之高、魅力之大。这些版本中,目前影响力较大的重要版本有: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甲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了竹简本《老子》,入葬时间为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距离老子成书时间只有两百年左右的时间,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所以它失真最少,也最为接近原本。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墓葬数次被盗,出土时竹简已然散乱残损,故我们无法从中窥见《老子》全貌。经过整理,楚简本共2046字,约为传世本五分之二,绝大部分文句与今本相近或相同,不分德经和道经,而是长短、形制不同的三组,被命名为甲、乙、丙组。但是楚简本中有明显的分章、断句标记,章节排列与今本几乎完全不同。郭店楚简本《老子》的出土,可以核对补充通行本《老子》的内容、章节、断句等,使其更为完善,虽然无法完全揭开老子其人其书的神秘面纱,但是对于研究学习道家思想,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种帛书《老子》抄本,命名为《老子甲本》、《老子乙本》,合称为《帛书老子》。其中甲本字体近隶书,不避汉高祖刘邦讳,推测抄写于汉朝之前。乙本字体为隶书,讳“邦”为“国”,但不避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讳,故学术界推测抄写于文帝时期。《帛书老子》未有明显分章标记,却将《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不同于通行本“道在前德在后”的排列方式,《帛书老子》采用了《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顺序。作为保存最完整的版本,帛书本证明了《老子》古籍截然不同的流传渊源,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老子研究方向,为通行本的校对和完善提供宝贵的资料。
从楚简本和帛书本中可以确定的是,《老子》原文中并未分章,是后人在注解老子思想之时,按照某种标准做了分章。通行本中,《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是最早的《道德经》注本,其中直言书名为《道德经》,将其分为八十一章,每一章均有二字标题,由此学界部分观点认为《道德经》书名统一、分八十一章,始于河上公。河上公此人是真正的隐士,其真正姓名、生卒年、家乡等详细信息至今仍不可考。《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因其着重修身炼气,是道家思想宗教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思想多为后世道教继承发扬。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魏晋玄学创始人王弼所注,采用《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排列方式,分为八十一章。王弼《老子注》,言简意赅,逻辑清晰,注重哲学思考,从宇宙本体和世界本原到治国理政,王弼注解最为贴近现实,被后世推崇。唐代之后的《道德经》注本大多数以王弼为宗,此版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开国领袖毛泽东自少年时期就研读《道德经》,晚年时期仍随身携带,他多次惋惜王弼英年早逝,认为王弼的《老子注》是诸多版本中最有价值的。同时,王弼逐渐浅显易懂,行文流畅,朗朗上口,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最适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