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入门秘籍
郭丽娜
1.思政元素
科学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奉献精神。
2.结合章节
绪论第一节 研究生“开学第一课”
3.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4.教学设计
第一步:讨论。让同学们思考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差别。
强调研究生的学习特点:“科学研究,寻找新想象,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同时以科研为载体学习做人、做事的能力。
第二步:案例分析。给研究生的一些建议(忠告):
其中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给出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建议,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研究生角色,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步:引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余志祥教授关于博士学位 PhD 的解读:为激情(Passion)和荣誉(Honor)而执著(Determination)剖析攻读博士的心路历程:
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激发学生斗志的同时,让学生明白科研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第四步:名人故事分析。由对学生寄予的期望引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名句,引入靛蓝、奎宁及苯胺紫的合成。介绍 Perkin 在奎宁(实为苯胺紫)合成中的优秀科学品质:1)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大胆假设,勇于尝试;2)让学生体会到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不用害怕失败,而是应该仔细分析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科研精神;3)分析 Perkin 在合成奎宁过程中意外发现一种颜料,他并没有止步于一种新物质的发现,而是将其成功应用于社会实际,由此开启了现代人工合成有机染料工业化生产的先河。他的研究造福了人类,也为自己带来巨大财富;4)通过介绍后人花了近七十年时间才确定了苯胺紫的主要成分及其正确结构,体现了科学研究求真、严谨以及孜孜以求的精神。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对人类具有的重大意义,作为化学研究者应该敢于拓展、乐于将实验室研究成果向社会生产转化。最后通过这个故事总结出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大胆假设、勇于尝试、细致观察、孜孜以求、认真思考、敢于拓展。
奎宁最终由美国化学家 R. B. Woodward 于 1944 年首次成功合成。它是一种用来治疗疟疾的药物,从而引入青蒿素及其发现者屠呦呦。青蒿素的成功提取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和对科学研究的执着,最终解决了抗疟疾治疗的难题,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也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的诺贝尔奖的“零”突破。通过这个案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更认同学们认识到成功是坚持不懈奋斗出来的。
第五步:引发学生讨论科学家精神。鼓励学生弘扬屠呦呦几十年如一日为科学奉献的伟大精神,也激励着新一代年轻人。要求广大的年青学子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年青的科技工作者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广大青年学子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不懈奋斗!
5.预期教学效果
通过研究生“开学第一课”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研究生的学习过程,能够正确处理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统一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