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全部资源上线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是教育部规定的博士研究生唯一的一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在前期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拟将教学大纲、教学团队、课程全部视频等全部上线,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
1、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将传统教学优势和网络教学优势结合起来,既可以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和主导作用,又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以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地位。
2、助推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只有好的内容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好的形式体现出来,以使好内容更具吸引力。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新的、更接近学生学习习惯的教学改革尝试。
3、拓展传统教学方式的时间和空间
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是固定的,而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其中的在线教学,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和“学”不要求一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对于较为忙碌的博士研究生而言,可以更好地分配和利用时间。
4、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的互补
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并不是要取代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各取所长,线下线上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基于互联网技术优势进行线上教学,整合教学资源,营造开放的教学平台。线下教学检验、巩固、运用线上学习成果,增进深度学习。
5、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学习离不开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主导作用更为明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相对不是太高。而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采用线上和线下方式的结合,线上学习除观看讲授视频外,还要求学生完成线上作业、互动等环节,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线上”“线下”教学安排
|
课时 |
内容 |
比例(℅) |
线上教学 |
18 |
视频进度 |
40 |
作业 |
40 |
互动 |
20 |
线下教学 |
12 |
专题讲授 |
95 |
6 |
小组讨论 |
5 |
期中小论文 |
专家报告会 |
总计 |
36 |
|
100 |
“线上资源”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前提,线上资源的状况对线下教学有直接的影响。线上资源的建设,要达到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带着较好的基础走进教室,从而保障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线上资源”包括:
(1)讲授视频。 每单元时长为15—20分钟,课程的绪论部分和八章内容均拍摄1—2个小视频,合计9—18个视频单元。
(2)章后作业。每章(包括绪论)设置课后作业,作业不是对纯知识记忆的考核,而是着重于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有最少字数要求。
(3)学习笔记。制定阅读书目,完成网上学习笔记的写作。
(4)线上考试。检验网上学习成效。
建设“线下资源”
“线下资源”不是对“线上资源”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线上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同学们在线学习过程中反馈回来的共性问题进行进一步讲授或拓展学习。
(1)专题讲授
一是对学生在线学习问题的讨论,解答。二是对线上内容的扩展,尤其是授课教师根据自己和学界研究的扩展。不弱化教师角色,对教师要求更高。
(2)小组讨论
继续实施“大班讲授,小班讨论”措施。在各小组初报讨论题目的基础上,由授课教师讨论决定题目。各小组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一次讨论,课程最后一次课汇报展示讨论情况。
(3)期中小论文
根据教学进度,在期中布置一篇小论文,就所学理论和方法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学理分析。
(4)专家或企业家报告
邀请校外专家就某一方面的理论问题做报告,开阔学生视野。或邀请企业家从自身和企业经历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变化、成就。
二、建设更为合理的教学团队梯队
1.团队建设目标
(1)组建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
(2)形成更为良好的职称梯队
团队成员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构成,以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主,吸纳优秀副教授加入教学团队,为课程建设储备好后备人才。
(2)形成更为合理的年龄梯队
团队成员涵盖不同年龄段,以中青年为主,保证团队的持续性和活力。
(3)形成更为合理的学科结构
团队成员学科结构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管理学、社会学、工科等,以满足教学知识结构需要。
2.青年教师培养
(1)以集体备课方式培养青年教师
拟通过对课程内容逐章集体备课的形式,让青年教师掌握授课内容,尤其是课程讲授的重点和难点。
(2)以听课制度培养青年教师
要求青年教师每学年听取一定数量的授课经验丰富教师的课,在借鉴、学习中尽快成长。
(3)以参加授课竞赛方式培养青年教师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院、学校及省上、国家各类授课竞赛,以赛促练,在比赛中不断进步。
(4)实施一对一指导培养青年教师
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和青年教师结成一对一指导关系,通过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教学内容的丰富及完善
除根据教育部课程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外,课程将及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内容纳入教学中,做到进教案、进讲义、进课件、进讨论、进作业、进试题等。
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1.进一步提升课程教改水平
持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将新理念、新技术运用于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
2.努力申报更高层级教改课题
在申报和完成学校教改课题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努力申报省级及以上教改课题,促进课程的持续教改。
3.为教学提供更好的科研支撑。
从教学中发现研究问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相关研究课题,发表和出版相关高水平学术论文和专著,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以教学促科研,用科研反哺教学,实现教学和科研双增长。
4.探索实践教学新路径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是全校一年级博士生的必修政治理论课,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每年上课的学生均在1000人以上,人数多,以往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以讲座为主,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在课程建设过程汇总,教学团队拟在学校、研究生院和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探索教学实践活动的新方式和新路径。
5.全省(或全国)备课会和研讨会
拟通过举行全省(全国)备课会和研讨会(包括教师和学生),就教学经验、教学难点和重点等进行交流和研讨,开阔思路,学人之长,共同提高。
五、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师备课和授课需要大量的资料支持,但资源是海量的,资源的搜集和整理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节约教师寻找资源的时间,课程团队计划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工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资源,为教师备课和授课提供实质性帮助,切实服务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当代”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多个领域,涉及国家政策、学理研究和实践等多个层面,课程的资源极为丰富,课程团队拟将资源建设重点放在经典著作库、前沿研究成果库和教学难点重点库等方面。
(1)经典著作资源库建设。经典著作库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和“当代”课程相关内容的论述摘编,拟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较深研究的教授担任主编进行编写。
(2)前沿研究成果资源库。对“当代”相关内容的最新最前沿理论研究的关注,是上好“当代”课所必需的,“工作室”拟由科研意识突出、科研能力强的教授担任主编进行编写,且不断跟踪,及时更新。
(3)教学难点重点资源库建设。通过向教师和学生征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并邀请专家(不限于校内)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拟将解答放在课程网站上,供教师和学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