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课程曾获得的奖励
2022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举办“骨干教师课程思政培训”活动,薛华副教授应邀参加本次活动并进行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薛华老师在示范教学环节,通过说课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进行了具体章节的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展示,常务副校长郑庆华、陶文铨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小力、卢黎歌、冯博琴均对教学展示给予了充分肯定,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新闻网、法学院新闻网分别进行了报道。
二、同行专家及研究生对本门课的评价
1、【校内外同行和学生评价】
(一)【校内外同行评价】
2022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举办“骨干教师课程思政培训”活动,薛华副教授应邀参加本次活动并进行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薛华老师在示范教学环节,通过说课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进行了具体章节的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展示,常务副校长郑庆华、陶文铨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小力、卢黎歌、冯博琴均对教学展示给予了充分肯定,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新闻网、法学院新闻网分别进行了报道。(见附件三)
2022年获陕西省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联合授予陕西省“课程育人(课程思政)教学标兵”称号,也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位被授予此称号的专业课教师;2022 年获陕西省第四届本科课堂创新大赛三等奖;2022 年获“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奖”;获“2021王宽诚育才奖”。
(二)【学生评价】
课程负责人薛华副教授主讲的《民法理论与实务》课程近3年学生评教结果均在95分以上,通过对近两年学生匿名评教结果可以看出非常受学生喜爱。
三、课程历史及特色
民法学课程是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课程之一。《民法理论与实务》课程是我校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西安交大的法学专业于1985 年恢复,当年即招收了经济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是我国最早的经济法硕士点之一,自1985年法学专业恢复研究生招生开始,《民法理论与实务》课程就作为法律硕士专业必修课开始开设。
本课题建设重点着眼于根据布鲁姆认知模型和法学研究生学情分析的具体情况,弥补初阶认知和高阶认知之间的鸿沟,也就是弥补整个布鲁姆认知金字塔中中阶认知缺失的问题。对法学研究生专业课程进行各阶目标和要求的再设计,以思政元素作为教学活动的“贯通器”,形成“学深悟透、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
①对培养过程进行整体布局。
在《民法理论与实务》课程总体解决方案的指导下,对研究生培养过程拟主要采取前导铺垫后续拓展的方式,同时将课程思政全链条贯通培养过程。
②具体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着力过程培养。
在课前,鼓励学生分小组针对教学案例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在课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感悟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在课中,以师生互动为主,开展多种学习形式和学习活动,对学生在课前发现的
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加深印象巩固知识,同时教师进一步总结和升华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课后,通过翻转课堂,专题阅读等形式鼓励学生开展深度探究,引导学生分组或
自行进行课程知识的归纳总结,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标。
课程团队通过上述方案设计和具体的方法路径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在各阶段认知强化、课程推广以及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一)布鲁姆认知模型各阶段认知显著强化
①学生初阶认知强化。
通过课程创新的方法应用,学生的基础认知成绩显著提升。布鲁姆认知模型的初阶认知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由下图可知近两年学习《民法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生,优秀率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②学生中阶认知强化
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学生更乐于积极参与各类法学赛事,在近些年举办的辩论赛、模拟法庭大赛等赛事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课程负责人薛华副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团队在2021年获陕西省“众合杯”评案说法金奖的荣誉。
③学生高阶认知强化
通过对近两年学生匿名评教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匿名评价更多地从过去的基础知识收获等低阶认知层次向认知与情感的获得感更高阶认知转变。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课程推广获得良好成果
《民法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线上慕课已经成功运行了六个学期,累计选课人数超2万余人。作为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标兵,应邀先后到渭南师范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西安邮电学院等兄弟院校进行慕课建设、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等多角度课程经验分享,受到兄弟院校同行专家老师们的高度肯定,取得了项目引领、教学示范、学术交流、示范推广的成果。此外课程团队录制的《民法典》系列宣讲视频也全部被“学习强国”平台收录,累计点击量已突破3万余次。
(三)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稳步提高
主讲教师通过课程改革,近五年主持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8项,获多项教学竞赛奖。2022年获陕西省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联合授予陕西省“课程育人(课程思政)省级标兵”称号,也是西安交通大学首位被授予此殊荣的专业课教师;2022 年获陕西省第四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022 年获“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奖”;获“2021 年度王宽诚育才奖”;2021 年获陕西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2021 年获西安交通大学首届“课程思政”授课竞赛一等奖;2019年获西安交通大学“首届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奖”。
【示例一】德智融合,以思政元素作为教学活动的“贯通器”,形成“学深悟透、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是当前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课题组将以“西迁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国内外各项育人元素,打造“三全育人”新体系,培养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示例二】民法知识与人文素养融会贯通,同步强化。
在讲述民法典第271条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过程中,引入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陋室铭》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述民法典第1043条树立优良家风以孟母三迁为引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引入曹植《七步诗》帮助学生理解民法典第1125条继承人杀害被继承人和其他继承人时剥夺继承权的规定。民法典作为生活的百科全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而通过这种形式的课程引入和讲解,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去记忆和理解背后蕴含的深刻的法理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民法学课程的讲解,也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了法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融会贯通,是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良好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