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过程整体布局】
在《民法理论与实务》课程创新的总体解决方案指导下,课程团队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整体布局进行再规划,采取前导铺垫后续拓展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全链条贯通培养过程。
①课程团队通过公众号“西交民商法研究”发布民法相关的本科生推荐书目清单,供研一新生自主选择阅读,并且每两周定期举办读书会,带领学生阅读经典民法书目,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法理思想,夯实民法基础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②通过研究生一年级同步主力课程《民法理论与实务》的系统教学,采取多种多样的授课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构建同时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初步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的学习以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③完成了《民法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系统讲授,进入研究生第二年,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案例专业分析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④经过前期的积累和培养,组织二、三年级研究生和民商法专业博士研究生结成学习小组,每学期进行1-2次学术研讨,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的热点案例,在更高更为抽象的层次上进一步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和系统思维的养成。
2【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模式和方法路径】
①德智融合,以思政元素作为教学活动的“贯通器”,形成“学深悟透、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是当前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团队立足本校,以“西迁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国内外各项育人元素,打造“三全育人”新体系,培养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②学生同步参与教学内容设计,每章由学生分组精选一个主题案例,将每门专业课设计成一个“系列大片”,融入人文素养和课程思政,强化思政元素入脑入心。
课程团队在专业课教学中,让学生同步参与教学案例内容设计,每章由学生分组精选一个主题案例,将每门专业课设计成一个“系列大片”,融入人文素养和课程思政,强化思政元素入脑入心。在课堂教学案例选取上,以学生日常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提供案例裁判文书的案号、庭审录像,并以二维码形式提供给学生,方便课前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提供关键词方便学生寻找类似案例进行比较学习。
③国(境)内外跨校研讨,进一步推动法学虚拟教研室建设。
课程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首倡的“新丝路法学院联盟”,开展跨校级热点案例学习研讨,开拓学生视野,促进了本硕博以及海内外师生的交流学习,有力破解法学教育合作碎片化难题。
④双师(教师 - 律师)同堂授课,破解高校政企合作、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问题。
课程团队尝试选择了一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案件讨论小组,依托西安交大与最高人民法院、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阿里巴巴集团、北京盈科、北京大成(西安分所)等律师事务所,在双师型(教师 - 律师)教师的指导下,每月以读书会形式培养自主讨论、模拟办案能力,学期末以双师同堂的课堂教学形式开展案例大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共同进步,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得以凸显,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协同。
⑤辩论式课堂教学。课程团队首创非均衡辩论和角色反转法庭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思维转变和融合贯通。
a.非均衡辩论。改变了传统的正反方人数均等的辩论模式,采取锻炼学生以寡敌众的能力,着力让学生明白“有理不在声高”、“有理不在人多”的道理。
b.角色反转法庭。课前为学生随机分配原告、被告、法官等模拟法庭角色,在模拟法庭进行的过程中临时、随机要求学生互换身份。这种方式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促使学生全面梳理和了解案情,从不同的角色和角度去寻找解决方法,克服了以往传统模拟法庭课程中学生只关注己方立场而没有详细了解案件全貌的弊端。
⑥翻转课堂混合教学。以让课堂动起来、学生忙起来为主要特征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课程团队积极探索“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翻转课堂”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模式,打造法治领域优秀教学资源库。整合课题团队现有已录制线上课程资源,更新视频,融合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性、高阶性思维能力为导向,逐层规范分析呈现知识体系,并以讨论式、项目式问题作为课后作业。线下课堂通过中国大学慕课中课后作业的讨论,教师引导答疑,进一步拓展思维,建立知识体系。